您好,欢迎来到百事通nba直播官网官网!
联系电话:1375577988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跳出义乌看义乌 传统产业如何“老树发新芽”?——看江阴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企蝶变

来源:百事通nba直播官网    发布时间:2025-02-28 17:04:00

  前不久,义乌召开了全市“新春第一会”,围绕“四比四拼”,开展“再造新辉煌,我要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并部署重点实施“十大工程”。此次会议为义乌的未来发展照亮了前行之路,也为城市的跨越转型提供了行动指南,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澎湃热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江阴市,2024年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傲居全国县级市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江阴市坚守制造业立市之本,让传统产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形成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近日,义乌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江阴市,探寻传统产业这棵“老树根”如何在创新的土壤中长出“新枝桠”,为义乌的高质量发展汲取宝贵经验。

  走进南泰家纺的展厅,一排排“领豚”工装整齐地陈列在展架上,时尚的设计、专业的功能和舒适的穿着体验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南泰家纺工作人员牛新亭介绍,针对工作服这一细分领域,南泰家纺研发了涤莱赛尔新一代工服面料,并在设计上融入人体工学理念。“这款采用3D立体剪裁设计,并用灰色的反光条与面料形成撞色效果,既时尚又实用。”牛新亭指着展架上的一件为某知名汽车公司定制的工装说,针对不同作业场景,还推出了系列工装,如为车间普工设计的高警示功能工作服,以及在特殊工种工作服上配备的多功能口袋等特殊设计。

  品牌焕新、设计出新背后,是一条纺织品全产业链的支持。目前,南泰家纺产品涵盖家纺面料、儿童产品、沙发套、靠垫、窗帘、浴帘、服装成衣、床品等,年销售额超10亿元,并与宜家等行业品牌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字化转型也是发展的重要一环。”牛新亭说,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会化媒体等渠道拓宽销售网络,让“领豚”工装走进更多消费者的视野。

  南泰家纺的转型之路,是江阴传统纺织企业创新求变的一个缩影。江阴市已集聚600多家高端纺织服装企业,约占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总量23%。近年来,江阴市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研发技术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引导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平均每32家高端纺织服装企业拥有一家智能车间,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民营纺织公司发展的“新引擎”。

  在江阴这片工业热土上,有这样一家公司,它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企”,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它就是江阴塞特精密刀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塞特精密)。

  “小刀具,大市场;走得专,路才宽!”公司董事长沈云彪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和坚定信念。他深知,要想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敢于向“卡脖子”问题“亮剑”。正是这份勇气和决心,让塞特精密在技术与工艺的提档升级中不断前行,其主打产品已占领了国内70%的细分市场。

  走进塞特精密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中,工人们忙碌而有序。沈云彪指着正在生产的高精度齿轮刀具说:“这一些产品都是自主研发,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科学技术创新是塞特精密发展的动力源,公司在研发投入上毫不吝啬,连续多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只为攻克硬质合金刀具材料这一“卡脖子”难题。

  “材料,这是塞特精密继刀具加工和涂层处理技术后,致力解决的第三道难题。”沈云彪深知,只有掌握核心材料技术,才能真正的完成自主可控。为此,他邀请国内材料学领域专家进行“会诊”,力求在材料研发上取得突破。在沈云彪的带领下,塞特精密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还在管理、市场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

  塞特精密的成绩是企业与江阴市“双向奔赴”的结果。近年来,江阴市格外的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先后实施三轮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为专精特新公司可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塞特精密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受益匪浅。

  放眼江阴,奔腾的千军万马正迸发出大力转型的千姿万态。江阴市的传统企业这棵“老树桩”之所以能够长出“新枝桠”,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领和平台搭建。2022年,江阴市发布《“科创江阴”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掀起了新一波科创浪潮。政府化身“店小二”,为公司可以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加速企业“智改数转”。

  近年来,江阴市全方面推进“科创江阴”建设,着力构建“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创新格局,以创新赋能江阴制造。依据相关新闻媒体报道,近年来,江阴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增长1.5倍,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338家、增长8.45倍,广大企业热情参加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创造了50多个全球首创、世界第一。

  在创新驱动下,江阴市的发明专利数量不断攀升。根据江阴市委宣传部2024年4月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市发明专利授权1494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307件。同时,江阴市还着力建设高能级的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例如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等,为辖区的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江阴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看人才实力。近年来,江阴市通过“暨阳英才计划”等政策,累计兑现数亿元用于人才奖励,吸引众多高品质人才。诺贝尔奖得主、国家级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等纷纷来到江阴市,为科学技术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江阴市积极设立“科创飞地”,加速扩大开放合作创新。北京、上海、深圳等10个国内外“科创飞地”相继建成,为江阴市公司可以提供了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合作机会。

  江阴,这座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城市,其传统产业在政府的精心培育下,正经历着从“江阴制造”到“科创江阴”的华丽蜕变。江阴的传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更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了领头羊。江阴市政府通过政策引领和平台搭建,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比之下,义乌的传统企业则更多地展现出了市场的敏锐度和灵活性。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闻名遐迩,其传统企业往往依托市场积累原始资本,并通过市场的反馈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在义乌,许多企业通过市场获取商业信息,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制开发,从而走上了公司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虽然义乌的传统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它们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快速应变能力,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

  无论哪种路径,都展现了两地政府及传统企业在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与智慧。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两座城市的传统企业将继续书写各自的辉煌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