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事通nba直播官网官网!
联系电话:1375577988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入围“感动重庆”提名!请为江津95岁老党员丁文启投票!

来源:百事通nba直播官网    发布时间:2024-03-09 01:25:50

  插旗山,位于江津四面山景区四屏镇青堰村,海拔1500多米,是方圆百里的至高点,曾为空军航标插有红旗而得名,后因航线撤销,山顶旗帜也随之消失半个多世纪。

  2016年5月1日,一辈子奉献农村工作、时年88岁的当地老党员丁文启,凭着“红旗再飘扬、航标变地标、传承爱国情”的信念,不顾高龄,亲自带领家人,攀爬3个多小时,把用木杆自制的旗杆扛上山顶,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

  7年以来,丁文启一家四代人接力升旗护旗,带动周边900余名干部群众共同守护,更换旗杆和旗布30多次,升旗70多次。

  1928年,丁文启出生在青堰村农家,彼时民不聊生,村子山高路远,村民生活更加艰难。“第一次去帮工搬运木材,我记得是7岁,天没亮就开走,一天走30多公里,背上勒起血印子,只能挣个饭钱”。即使过去了快一个世纪,老人仍然记忆深刻。

  幸福没有眷顾勤劳的一家人,丁文启9岁起父亲和哥哥相继因贫苦病故,正在上私塾的他被迫辍学。白天帮工,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读书习字,随年纪增长,“这日子何时能好起来”,丁文启苦苦思索。

  1950年,伴随着江津解放的枪炮声,22岁的丁文启放下锄头,积极参加人民政权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活动,被组织安排为青堰村农会主任。他在危险的清匪反霸等工作中表现突出,1952年进入原东胜乡政府工作。丁文启亲身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们老百姓的自家人”成为他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感受。

  1954年,带着对党组织的崇敬和憧憬,丁文启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被选送到区公所学习。工作繁忙、交通不便,每次上党课都要走上十多公里的山路,但他从未迟到缺席。

  “我生怕写错一个字,就多打几遍草稿”……丁文启的党员档案中,入党申请书纸张已发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仍旧能看到上面没有错字,没有涂改。当时的丁文启文化水平不高,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才写完,不仅查字典,还多次跑到学校去请教。

  他一直在基层文书、民政、调解等普通岗位工作工作,跟老百姓打交道。1977年,他在妻子怀有双胞胎的情况下,三年奋斗在清溪沟水库工地,很少回家探亲,不管是危险的放炮监管,还是100多名工人的思想工作,都尽心尽力认线年的工作经历中,他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勤恳踏实、兢兢业业,深受组织和群众好评。

  1988年丁文启退休后,用400元退休费购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每天在自家院坝为周边乡亲播放节目,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时事政策,为群众义务写春联、记账,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热心人”。

  2003年,75岁的丁文启随三女儿丁光智、邓孝成夫妇搬到了江津城区生活。人虽离开,心却常在。“当时爸爸每天花很多时间写文章,写自己的工作经历和青堰村的故事,不断修改,再去投稿”。女儿丁光智记忆犹新,“其实,因为文化程度不高,爸爸写的大多数故事都没被采用,但他从始至终坚持,就想着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发展故事和党的好,还能给老家打响一下知名度。”丁文启的这一坚持持续了十余年。

  2012年起,青堰村因拥有数十对双胞胎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丁文启撰写的青堰村故事也曾被杂志采用。在经过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重庆第一双胞胎村”渐渐有了知名度。2015年,四面山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成功,景区后山的青堰村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每次老家有人来,听到村上的新变化,哪家新开了农家乐,哪家又修起了新洋房,爸爸都会兴奋好久,而且又会沉思半天”。女婿邓孝成记得。2016年初,连接青堰村和四屏场镇的公路开工,这是青堰村第一条标准化公路,将和正在修建的四面山高速无缝衔接,彻底改变村子的交通状况。

  修路的消息一传来,丁文启再也在城里呆不住了。“爸爸天天磨着我们带他回去”,邓孝成说。回到青堰村那一段时间,丁文启每天都要去公路工地附近走走。

  插旗山正是凤屏公路的必经之处,也成为了老人每次必去的地方。子女们都记得,父亲从插旗山下路过时,总要抬头看看又低头继续往前走。“我20来岁在村里当时,经常在劳动的地方头一抬就能看得到山顶的红旗”。每次回忆起这一情景时,老人的语调都会高上几分,“不光是我,乡亲们出门都要看看山上的红旗”。

  “山上还是要有面国旗才得行”。哪怕到现在,子女们说起那一天老人的决定都记忆深刻。“就在公路正式通车前不久,爸爸转到插旗山下面站了好久,后来他抬起头,就下了决心给我们说”。

  老人的决定,子女们虽然并不反对,但也有些诧异和顾虑。插旗山山路陡峭,重新升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让村里的人看到山上升起国旗,记住党带给我们家乡的好。”老人再三给家人解释自己的想法,“而且公路通车,来村里的游客会慢慢的多,山上虽然不再是航标,但有了国旗可以当地标,游客来了不光是爬山耍看风景,很辛苦爬到山顶,很震撼看到有国旗,会联想到我们生活来得不容易,记住党的好,记得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老人的质朴的心愿打消了子女们的顾虑,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2016年5月1日,丁文启一家人,背负着自制旗杆和国旗,攀爬上海拔1500多米的插旗山。大家冒着大风,一起搭旗台、升国旗、唱国歌,五星红旗终于又一次在山顶飘扬起来。

  当时的山路非常不好走,不但陡峭崎岖,而且树蔓丛生,一不小心就会被划伤。在三个多小时的行程中,88岁的丁文启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自己行走,实在太累了就席地而坐歇息,实在陡峭就在家人搀扶帮助下攀爬,一直坚持走到了山顶。当国旗升起时,老人一直强忍着眼中激动的泪花。

  “国旗不能倒,必须竖着;如果倒了,那就要千方百计竖起来。”大儿子丁光全一直居住在青堰村的老屋,这也让他成为了丁文启再三嘱托的国旗“守护者”。丁光全每天早上出老屋第一件事,就是顺着房顶,望向远处的插旗山,看看国旗是不是在空中飘扬。

  “我们一家四代30多口人好多人都是党员,回家乡升旗护旗就为了像爷爷一样对得起自己心里那份热爱”。长孙丁荣华说出了家人们的心声,“我们会一代一代守护好插旗山上的红旗。”

  坚守的不仅是丁文启一家人。随后的7年时间里,渐渐村里的群众自觉成为了国旗的“瞭望哨”。每逢刮大风下大雨,村里的群众都习惯了要观察下国旗的情况。村、镇里的干部群众,会自发跟着丁文启一家老少,隔一段时间就一起到插旗山登山升旗。

  随着2018年四面山高速通车,青堰村彻底打开了大门。2019年,丁文启一家人升旗护旗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逐渐传开,巍巍青山群峰之顶、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烈烈飘扬的视频,打动了很多网友,游客慢慢的变多,插旗山逐渐有了知名度。

  为了让游客安全登山,丁文启带头捐款,四屏镇积极推动,对青堰村双胞胎景区到插旗山国旗点、再到奇特山形景点“天空之眼”的山路路基进行了修葺。镇上、区里也开始组织到升旗点的“行走的思政课”。

  2022年9月12日一大早,在儿孙们的陪同下,已94岁的丁启文再一次踏上了插旗山的山路。此时的他已经难以独立走完,儿子和孙子们轮流背着老人前行。当终于登上山顶,再一次亲眼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老人眼中含泪,向国旗敬礼!

  “我希望国旗永远飘扬在插旗山山顶,飘扬在我们心中,我希望子子孙孙都要永远感恩中国的好”!丁文启老人朴素的心愿,和68年前入党的铮铮誓言一样,历久弥新!

  江津区、镇党委政府已对插旗山教育和游览功能进行新的规划,丁文启老人升旗护旗的初心,将一直得到传承!

  一、投票方式市民可通过微信、手机客户端做投票。每次投票均需同时选择10名提名人选方为有效,多选或少选均视为无效票。

  三、投票细则进入“重庆发布”微信公众号:点击导航栏“感动重庆”进入感动重庆专题页面参与投票。每次投票需选取10名候选人(多选或少选均为无效票),每个微信号每天可在微信公众号内投票1次。

  还可以进入“重庆日报”微信公众号、“第1眼新闻”微信公众号、“华龙网”微信公众号、“上游新闻”微信公众号、“今日重庆”微信公众号参与投票,下载登录“上游新闻”客户端、“第1眼新闻”客户端也可以参与投票。

  四、注意事项用户在投票时,除产生必要的流量费用外,不收取其他费用。投票期间,为避免刷票行为,不实时显示票数。评委会办公室将在每天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后,集中公布微信和手机客户端投票数据。投票过程中发现刷票或数据异常行为,评委会办公室将取消所得票数,情节严重者将对有关人员追究法律责任。

  他对亚洲人类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倾注了大量心血。自1984年起,39年来,先后对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组织5次大型考古发掘,发掘出一段有2颗臼齿的下颌骨化石、3枚门齿以及牙床化石、2000余件旧石器打制石器、110余种动物化石,并据此研究提出“在200万年前龙骨坡有古人类存在”“巫山猿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人类”“亚洲最早人类生活在三峡地区”等学术论断,动摇了考古界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在全球考古学术界掀起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100万年。2023年,91岁高龄的他仍坚持带队开展第5次发掘,进一步破解“巫山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世界性难题。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8年冬,夫妻俩新婚不久,遇到被遗弃的重病弃婴,确诊哮喘、癫痫、漏斗胸等无法根治的重病后,依然决定养育孩子。因无力支撑高额医疗费,他们放弃城市打工,回老家给孩子治病。

  孩子常发病,他俩硬是在十几里山路中踩出危险小路,争取救命时间。亲友力劝将弃婴送孤儿院,夫妻俩却给孩子上户口取名赵波,将生日定于1989年1月1日,寓意让孩子重获新生。1992年,为儿治病他们欠债3万,借粮给儿子熬米羹,自己以红薯、玉米度日。儿子1岁不会爬,丈夫跪地教儿同爬,3年后奇迹般能蹒跚独行;7岁查出严重智残;8岁再次重病住院,他俩借遍亲友3000余元继续治,丈夫工作1年零3个月才还清。35年来,夫妻俩以远胜亲生父母的爱、责任与耐心,牵着儿子从襁褓走向壮年,用12775个日夜的温润时光,治愈一个残疾弃婴病痛与哀伤。

  2023年3月19日晚,在乘坐轨道交通1号线沙坪坝站开往大学城方向的101次列车上,他看见嫌疑犯何某使用贴身携带的尖锐利器致其邻座乘客严重受伤,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紧紧抓住何某手持凶器的右手,将其牢牢控制住。制服何某后,他立即报警,阻止了事态进一步升级恶化,保护了周边乘客的生命安全,为及时救治受伤乘客争取了时间。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其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广泛报道。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见义勇为”勇士,荣获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在她1岁半时,母亲逝世,留下她和整日酗酒的父亲,3位叔叔视她为己出。她知恩图报,信守奶奶临终叮嘱,毅然把叔叔们和婆婆接到家里照顾。80岁二叔经常大小便失禁,77岁三叔有腰椎损伤顽疾,66岁幺叔时常恍惚,78岁婆婆严重腿部残疾,面对4位不同程度智障老人,没有法定赡养义务的她,无微不至地照管着他们的“吃喝拉撒”,让4位多病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她用经年累月的倾心付出撑起叔叔、婆婆的“一片天”,唱响“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赞歌16年。曾荣获“中国好人”“重庆好人”称号,并作为“中国好人”十大代表受表彰。

  他扎根中医药事业25年,矢志不移弘扬中医药文化。作为涪陵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藿香正气液传统制作流程与工艺》传承人,他守正创新,用2000多小时的不懈探索,通过研发药材粉末提取、膜分离过滤等技术,解决困扰多年的藿香正气液沉淀问题,极大提升了这一国民中药的品质,为提高太极集团20亿级单品的质量及产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将传统中药智慧与现代生产技艺相结合,“复活”了29个休睡眠的中药产品,使之在新时代继续造福百姓;他创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传帮带”170余名技能人才,为中医药事业永续发展培育了充足后备力量。曾荣获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等称号。

  1996年,他因为脑梗塞晕倒,落下了右肢偏瘫。1999年参加工作以后,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他每天比别人多花两三个小时备课;为了让山里娃飞得更高,他率先在学校建设书香班级、创办《山里娃》班报,带领学生利用废弃树根制作根雕、开垦荒地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幸福农场”,指导多名学生在征文比赛和艺术节活动中获奖,走出乡村学校素质教育新路子;他既当“爹”,又当“妈”,给留守儿童过生日,为问题儿童心理辅导,对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帮扶。组织考虑他的身体情况,曾准备将他调到离城更近的学校,但被他婉言谢绝。曾荣获“重庆好人”、重庆市“最美乡村教师”“教书育人楷模”、首届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等称号。

  入职四年来,他先后参加灭火救援任务上千起,成功营救被困群众上百名。作为战斗班班长,每次面对危险,他总是战斗在灭火救援的最前沿。先后参加渝中区窗帘市场火灾扑救、武隆区凤山街道职工食堂建筑垮塌抢险救援、九龙坡区白市驿厂房火灾扑救、沙坪坝区梨树湾卫星半岛厂房火灾扑救等灾情处置。他为国征战第十七、十八届世界消防救援锦标赛,勇夺单项1金1铜,为中国队两次夺得团体第四名做出贡献,实现了我国参加世界消防救援锦标赛以来金牌榜零的突破。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曾荣获“中国消防忠诚卫士”“国家消防救援局训练尖兵”“重庆青年五四奖章”“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2008年汶川地震,23岁的她失去了双腿和亲人。双腿截肢后,她在大坪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两个月后涅槃重生,用膝盖跪着演绎了舞蹈《鼓舞》,展示了川渝人民灾后重生的坚毅。此后她装上假肢行走世界,跳舞、游泳、攀岩、马拉松,受邀登上央视表演“轮椅舞”《怒放的生命》,并结识了义肢工程师,重新拥有了爱情与儿女。2021年底,她与丈夫决定回到让她康复、重获新生的地方——重庆。在两江新区,她创办了“晨星之家”截肢者康复工作室,致力于帮助残疾人士拥有高质量生活。她带动朋友,资助30多名截肢儿童装配假肢。她在社交平台拥有900余万粉丝,视频获赞超1亿,她用热情和信心鼓励了身陷低谷的人勇敢前行。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他从小家庭贫困,7岁起便开始边读书,边帮工打杂养家。解放后,他坚定跟党走,积极投入村农会工作,1952年进入乡政府工作,1955年入党,奉献乡村建设,始终感念党恩。1988年退休后,他坚持撰写和讲述经历颂党恩。家乡青堰村插旗山,位于四面山景区后山,因峰顶曾是空军航标插有红旗得名。2016年初,村里即将通公路,他有感于条件越好,理想信念教育越重要,萌发了“红旗再飘扬、航标变地标、传承爱国情”的想法。2016年5月1日,88岁的他带领家人,攀爬3小时到达海拔1500米的山顶,冒着大风,竖旗杆、搭旗台、升国旗、唱国歌,插旗山时隔50年后再次红旗飘扬。7年以来,从他一家四代人接力升国旗、护国旗到带动周边900余名群众共同守护,累计升国旗70余场次,更换旗布、旗杆30余次。插旗山成为了区党员教育基地,激发了来往游客的爱国情怀。

  因被大足石刻的艺术折服,酷爱绘画的他于1994年从大足武警中队退伍后,竞聘成为大足石刻景区保安员。守护石刻的同时,观摩研习大足石刻艺术,潜心学习石雕技艺。当保安的17年间,他不惧危险,协助公安民警多次抓获盗窃文物嫌疑人,成功保护文物安全。2008年,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工程启动,他以优异成绩入选修复团队。2011年,他脱下保安服,正式成为文物修复师,馆里开展修复材料大漆实验,他主动申请在自己左手臂进行实验,导致皮肤红疹严重溃烂。他苦练技艺,独立完成了千手观音60多只手修复工作。20余年的不断学习,他修复技艺日益精湛,曾参与敦煌壁画修复,受邀赴四川、河北等地抢救修复50多件濒危文物。曾荣获“重庆好人”“重庆市最美退伍军人”称号。

  2021年,父亲因严重车祸瘫痪在床,昏迷不醒。沉痛的打击似乎让小小的她一夜长大,她主动帮妈妈分担照顾父亲的重任,坚持每天给父亲煮饭喂药、洗脸洗脚、按摩聊天,经过500多天的悉心照料,父亲的病情逐渐好转。她阳光开朗、助人为乐,主动申请照顾随班就读残障同学,利用节假日关心陪伴村里的空巢老人,带领班上的同学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她立志成才、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优秀,擅长唱歌、跳舞、演讲,是学校跳绳冠军。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用12分钟专题报道她的事迹,中央、市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40余次,全网浏览量达到2.6亿次。曾荣获“重庆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2021年,她敏锐地发现很多案件涉及的未成年人都有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于是在大兴小学发起设置仿真“树洞口袋”信箱,关注孩子们的“烦心事”。在她的努力下,“树洞口袋”很快走进全区中小学校,共收到2314封“树洞来信”,接到学生家长微信电线人次。累计解决校园、家庭、心理隐患类问题672个,化解校园矛盾纠纷95起,劝返疑似辍学学生10名,教育感化有暴力倾向的学生32名,挽救有严重自杀倾向的学生12名。在她的推动下,教委、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方力量,相继加入到“树洞口袋”行动中,成立了“树洞口袋工作室”,惠及学生8000余人。上游新闻根据她的事例推出《树洞姐姐》系列漫画,阅读量达到400万人次。曾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重庆好人”“重庆市优秀法治副校长”“重庆市公安局优秀女民警”等称号。

  他从小酷爱读书,因家庭贫困,念完小学就开始帮助家里干农活,后四处打工补贴家用,拥有一间图书室成了埋在他心底的梦想。2001年,他自筹资金10万元,在米兰村村委会的支持下,启动“守一”图书室建设工作,2002年3月,“守一”图书室正式向村民开放。21年来,他添置书籍上万余册,累计接待群众近3万余人次,照亮了村落阅读之路,助力近千名学生走出大山、考上大学,为村民、种养殖大户、企业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以“阅读助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曾荣获“全国乡村阅读榜样”“重庆市乡村阅读榜样”“寻找巴渝乡村振兴榜样”等称号,“守一”图书室被命名为“重庆市书香大院”。

  渝新欧班列开通初期,曾因沿线部分地区处于高原高寒环境,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无法运输电子类产品,成为制约中欧铁路全年常态化运营和对欧贸易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2012年,他带着团队考察渝新欧铁路沿线气候特点,搞论证、出方案、做实验,经过5年艰苦努力,研发了新型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解决了高原高寒条件下独立控温难题,为中欧铁路电子产品冬季常态化运营提供有力支撑,该项成果被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等报道。他还牵头承担成渝某应急支援功能区建设等重点任务。曾荣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3项,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荣立二等功1次,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夫妻俩以不足3平方米的岗亭为家,无论严寒酷暑,24小时轮流坚守,记录来回70余班动车通行情况。在1公里的铁路沿线公里,巡查铁路防护网至少3次,及时消除护网破损漏洞、清理滚落到护网上的落石。2016年,丰都遭遇1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夫妻俩顶着瓢泼大雨沿着铁路仔细查看。大水很快冲向他们家房屋和良田,夫妻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18只羊、50多只鸡,新建的圈舍全部被洪水卷走,损失了4万多元,但他俩毫无怨言。渝利铁路丰都段运行近10年来,夫妻所巡护路段实现人和动物“零”破网。廖小城曾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重庆好人”、重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

  2007年4月的一天,在黔江区献血站,他偶然得知自己属于“O型RH阴性血”,一种非常稀有的熊猫血,在全国占约万分之三的比例。此后,他戒掉烟酒茶,长时间坚持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为成功献血随时“备战”,四处奔走献血。不论是地方血液中心,还是军队医院;不论是家乡本土,还是百里之外的重庆主城,每每接到一个求助电话,他都会毫不犹豫自费前往献出自己的“一腔热血”,他还申请注册登记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16年来,他先后无偿献血19次,共献血7200毫升,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称号。

  2012年,她的儿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为给孩子治病,她辞去工作,带着孩子四方寻医,五年多时间花掉了一百多万元,卖了房子,背负巨额债务。2018年,明确知道孩子完全康复无望之后,她先后考取康复师资格证、社工证、评估理论证等,创建了星铖特殊儿童援助中心,五年多时间救助了107名问题儿童,18名儿童经过治疗回归校园。为给孩子未来找一条出路,2022年,她成为“忘我”大漆艺术空间负责人,为11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与100余户残疾家庭签订漆器代加工协议,免费提供技能培训。五年来,她累计培训患儿和提供咨询服务800余人次,免收100多万元费用,为孤独症患者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

  重庆抗洪,他48小时不休,鏖战三个受灾区域实现“水退人进电通”供电承诺;在暴雨中肩扛20公斤重的发电机爬上12楼,为生命垂危的老人续电“制氧机”。河南郑州暴雨,他连夜赶赴支援,连续奋战30余小时首战抢险任务。他自主研发5项新型专利,为居民快速供电提供技术保障;坚持夜间零点检修设备,保证客户白天正常用电,反复巡查试验2884千米电缆,持续治理电缆隐患提升客户用电幸福指数。22年来,他累计完成50000多起故障抢修任务和80余次急难险重任务以及160余次重特大保电任务,缩短停电时长10余万小时,受益居民超过100万人次。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多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2023年1月10日,他回到家乡垫江县长龙镇探亲休假。当天晚上23点30许,街上一户居民因在自家三楼熏腊肉引发火灾,睡梦中的他听到呼救声,飞身跑到火灾现场。听说有两位老人因听力下降、行动不便、极度恐慌,在浓烟中没办法打开紧锁的大门,他义无反顾2次冲进浓烟滚滚的火场,救出2名耄耋老人。他的英勇事迹在军内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国防军事》栏目、《报》、“学习强国”平台等报道。曾荣获“中国好人”“重庆好人”称号,在部队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评陆军“学雷锋先进个人”、部队“优秀员”。

  2009年,一场疾病,多次手术,使他肢体二级残疾,他拖着病残的身体,不等不靠,学技术、建兔场、开荒地、种产业、搞养殖等,艰苦创业。如今,他的兔场肉兔年出栏达15万只,成为自强不息的“创业人”;组织村民开垦荒地1500余亩,发展辣椒、甜糯玉米和油菜产业,通过“一地双收”,实现粮油兼丰,让“撂荒地”变成“增收田”;主动学习技术、发展生态养殖,饲养山羊、土鸡5300余只,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长期吸纳当地务工群众20余名,年均兑现工资100万余元,带领大家走上“增收路”,成为发展产业的“带头人”。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