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事通nba直播官网官网!
联系电话:1375577988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洋口港“诺顿轮”加载

来源:百事通nba直播官网    发布时间:2025-04-12 20:26:42

  如今的江苏如东洋口港不仅建了一桥,而且还建成了二桥,12多公里的跨海大桥通向人工建成的太阳岛,还是非常气派的。但在二十年前,现在太阳岛的位置,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年的南通检验检疫人(如今的南通海关人)是乘着手扶机下海登上巴拿马籍“诺顿轮”,首次完成在南通的海上鉴定任务的。我有幸亲历了这次南通划时代的检验鉴定全过程。

  2005年9月中、下旬在如东洋口港进行试加载,这是南通市委、市政府列入当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南通检验检疫局作为完成这一任务的口岸联检部门之一,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出具的重量鉴别判定的结果能否得到外轮大副的认可签字,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因为洋口港锚地附近没山,风浪大,出具的鉴别判定的结果误差也就大。外轮大副一旦不认可鉴别判定的结果,船在海上多停一天就必须多付3万美元滞港费,损失和责任可想而知。

  面对困难,南通检验检疫局党组“一班人”思想统一,态度鲜明,尽管洋口港自然条件较差,困难较大,但市委、市政府既然作出了决定,南通国检人就必须迎难而上,为谱写南通迈向江海时代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局党组明确分工,时任党组成员、港口办事处主任施邦生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2005年9月26日,200多米长的巴拿马籍“诺顿轮”停泊在当时一望无际的洋口港

  施主任受领任务后,即组织检疫、鉴定处和化矿室的统一思想、分析困难,组织人员前往宁波专题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渡海登轮检疫、鉴定、取样的实施预案。

  然而,原计划实施减载的任务,到8月30日又改为加载,面对变化了的任务,参加检疫、鉴定的临变不乱,及时作出调整预案,分段作业。在南通港对“诺顿轮”实施了检疫和已装载的水泥熟料进行了重量鉴定。9月24日该轮开往洋口港,4条装载2万多吨水泥熟料的小货轮也相继从铜陵到达洋口港,将货物向“诺顿轮”上加载。

  9月26日上午,洋口港传来信息,加载货物当日傍晚可完成,请南通检验检疫局的鉴别判定人员午饭后即从南通出发,对加载了货物的“诺顿轮”进行重量鉴定。

  受领任务后,南通检验检疫局负责此项工作的施邦生主任,会同党组成员、港口办事处新任主任王震,带领经验比较丰富的、善打硬仗的鉴定行家李美荣、黄继红于26日13:30分从南通出发。由于这是南通口岸的首次海上鉴定,凭着我的职业敏感,感到这是一个很价值的新闻事件,我有责任拍摄和报道这次划时代意义的鉴定,于是向施主任提出随同前往拍摄的请求。施主任当然高兴,只是说:“这次到大海上登轮鉴定,又是夜间,比较危险,你要有思想准备。”我说:“我是一个老军人,没问题,你放心。”

  当天午后天气多云,市内风力约2-3级,大家登上车后心情都显得比较轻松,议论着:“今天天气不错,老天爷帮忙。”

  然而车刚过金沙镇,天空就飘起了小雨,大家的心情又觉得沉重起来,不过大家还是庆幸当时风不大。

  到达洋口港前线检验检疫人员开始在海边乘手扶拖拉机下海,踏上了越海近20公里到洋口港锚地完成加载鉴定任务的征程。拖拉机在岸边向沙滩驶去,仅行驶了5分钟,就进入了一片汪洋,拖拉机的拖箱中不时有海水灌进,鉴别判定人员紧握拖拉机的车箱栏杆,坐在横隔于拖箱两边的木板上,抬起了双脚。我坐在后边一辆手扶拖拉机上,拿着相机拍摄。

  一刻钟后,拖接机已不能再向前行驶了,开始换乘小舢板。此时手扶拖拉机调头,后车箱退到小舢板的边沿,形成丁字形。我们在渔民的帮助下登上了小舢板,开始了海上的颠簸航程。

  由于在浅海区,尽管有些风,但当时浪不大。经过25分钟的行驶,于16:40到达停泊在海中预定位置的渔政执法船旁,此时小舢板摇摆不定,检验检疫人员在渔政执法人员的帮助下登上了渔政执法船。尽管渔政执法船要比小舢板大得多,但随着海水越来越深,浪也不断变大。

  由于渔政执法船比较小,无法送人到大轮上去,经过40分钟的海上行驶,于17:20开始换乘上海港务工程公司负责“诺顿轮”引航的拖轮。

  18:00点钟拖轮终于行驶到正在加载货物的“诺顿轮”旁,拖轮头对着近200多米长的“诺顿轮”,开足马力紧紧顶住大轮,形成九十度角的丁字形状态,此时大轮慢慢放下左侧悬梯。由于有风浪,小拖轮随海上波浪在不停地在上下颠簸,大轮的悬梯只得高悬着,我们一定要等待海浪将小拖轮船头抛高的机会,手疾眼快地紧握悬梯,才能登上10多米高的大轮,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海中。施主任在我前面登上大轮的外侧悬梯,他帮我将相机摄影包接了过去,我也抓住小拖轮船头抛高的机会,手疾眼快地抓牢悬梯外侧的栏杆,迅速登上大轮的悬梯,小心冀冀地一步一步踩稳悬梯,在大轮上船员的接手帮助下,终于登上了“诺顿轮”甲板。

  经过2个多小时的4次海上换乘交通工具,总算安全地登上了“诺顿轮”,大家也稍稍松了一口气。然而,登轮不是最终目的,仅是达成目标的起点,重要的工作还在后边。

  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但是古老的“曹冲称象”故事还在当今世界继续演绎。检验检疫部门依据这一原理计算出的重量鉴别判定的结果,其证书既是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的凭据,也是贸易双方结算的依据。这就要求检验检疫部门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依据各种实际测量的数据,计算出准确的装载结果。

  这次的任务是安徽海螺水泥集团的水泥熟料出口,由于长江口航道水深不够,丹麦“诺顿轮”已在南通港装载了4.7万吨货物,尚有2万多吨水泥熟料需用4条小货轮加载到停泊在17米水深的洋口港“诺顿轮”上运往西班牙。

  负责鉴定的李美荣科长登轮后第一件事就是测量海水密度,水的密度不同根据水尺计算的重量结果就不一样。因此他打来了2小桶海水,自己先看了2次,为了获得船方的认可,他又会同大副共同看了直浮在小桶海水中的密度计刻度,双方确认为1.021。

  黄继红则在测量船舱内的压舱水。大轮为了保持行驶的稳定,必须根据装载货物的多少决定压舱水的保持量,而装载压舱水的多少也就影响着装载货物的重量,必须在总重量中扣除水重。经现场测量和查核,经与大副确认压舱水为118吨。这时已是晚上7时,大家也都饿了,拿出带来的饼干和方便面当晚餐。

  原本估计傍晚能够实现的装载任务,由于当日下午一次能抓2吨多货物的抓斗液压电缆扣环维修花去了5个小时,所以加载货物的时间被拖延下来了。到19:15又传来不好的消息,抓斗电缆扣环再次损坏,大家的心情又沉重起来。不过由于有了第一次维修的经验和准备,经过20分的抢修,抓斗又继续工作起来。

  然而,好事多磨。过了不到半个小时,洋口港的天空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到21:20加载货物的工作已结束,但重量鉴定最关键的工作——看水尺,尚未进行。需要从10多米高的大轮左悬梯上下到颠波的小拖轮上,围绕货轮四周看大轮上标注的水尺刻度。按照技术规范看水尺应当在小于50公分的风浪下进行,如果看得不准,重量的误差就比较大。而此时不仅有较大的风浪,而且大雨滂沱,没有暂停的迹象。如果再等2个多小时,将必须按规定赔付3万美元1天的滞港费。

  面对不停的大雨,有20多年鉴定经验的党组成员、新任港办主任王震,穿上救生衣对鉴定科长李美荣说:“你戴着眼镜下去看水尺不方便,还是我和黄继红下。”他们与“诺顿轮”大副冒着大雨下到小拖轮上,借助拖轮上强烈的探照灯光围绕大轮从左后舷看到左前舷,再从右前舷看到右后舷,经过近半个小时工作,与大副共同确认了大轮水尺的记录。

  上船后浑身淋得透湿的王震主任脱掉上衣,换上了干的工作服,黄继红脱掉外衣即迅速地用计算器计算起来,李美荣科长则拿出相关换算表。

  22:00认线分钟的计算,得出“诺顿轮”共装载了67389.8吨水泥熟料,计重结果与该轮配载总重相差不到1‰,比鉴定规程允许的±5‰少了80%,“诺顿轮”的韩国大副在检验重量鉴别判定的结果单上非常爽快的签名盖章,认可了这一鉴别判定的结果。这时我们在场的检验检疫人员和该轮代理的心情都无比激动,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不仅标志着南通检验检疫局实现了海上鉴定零的突破,更意味着南通人的大港梦从此成为了现实,南通实现了由江河时代向江海时代的新跨越。

  此时已是夜里22:20,检验检疫官与代理和结束加载工作的30多名作业工人,冒着黑夜经历了2个半小时与来时相反的4次交通工具换乘,回到家中时钟已指向2005年9月27日凌晨2点正。

  我这次海上跟随拍摄,深切地感受到,这次鉴定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考验。不仅考验了南通口岸检验检疫官的精湛鉴别判定技术,更考验了他们服务港口、服务外贸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品格。我自己也为这次随行感到满意,事后写了一篇纪实图文报道,被《国门时报》《江海晚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整版采用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出。

热点推荐